對台灣人而言,「吃麵」是用餐時間再普通不過的選擇吧。
但比起切仔麵或是乾麵,來上一碗牛肉麵,總覺得附加了些許「打牙祭」「吃好一點」的意味在。
或許,今天的我就是想吃牛肉麵的心情中了吧。
那是很多年前的事。
當塔城街還有好多家牛肉麵攤的時候,就著疾駛而過的車輛揚起的飛沙和黑煙,大口扒著一碗五十元的牛肉麵。
(始終想不透為何一直有著賣的是馬肉的傳聞,馬肉比牛肉還容易取得嗎?)
期待著隔壁果汁攤大概是用自來水冰塊打出來的酪梨牛奶,普通的塑膠袋打上一個結,插上吸管,
十足的開發中國家市場風情啊。
但現在的塔城街是一家牛肉麵店都沒有了。
美濃刀切麵我知道的有兩家,另一家在延三夜市,論口味大同小異。
說起來都算是豪邁風格,沒有什麼濾得清澈如水的湯頭或是燉得入口即化的肉塊,
但是大口吃肉,痛快喝湯,才是我心目中牛肉麵該有的滋味。
定價也很乾脆,但須注意的是,此店的小碗約略等於某些店的大碗,而大碗可類比特大碗,
至於大碗嗎...我想比較像個小臉盆吧?
這點倒是繼承了當年塔城街的遺風。
牛肉麵的雙神器,酸菜與辣油。
醃漬芥菜爽脆不在話下,也沒有明顯的藥水味(有的店就會讓人不得不懷疑是不是過鹹水來的中國酸菜)
這一大碗辣牛油絕對是精華所在。加一匙進去,湯頭隨即大變身,微辛鮮香的氣味,不是一般浸泡辣椒籽的辣油可以比擬。
當然更別說某些不用心的店家,桌上就擺了罐辣豆瓣醬權充,那對我而言絕對是不合格。
點完餐,才剛倒了杯茶坐下,一大碗麵馬上送到面前,煮麵大嬸的手腳可真是快到不行。
這,就是對我而言,一碗好的牛肉麵該有的形象。
醬油為底的湯頭飄著濃郁的香料和八角氣息,滷得入味但仍具嚼勁的胛心肉和些微富含膠質的牛筋,鋪滿了在彈牙的刀切麵條上。
如果每種食物都可以套用黃金三角的比例,我想它是符合的。雖然麵條明顯應是出自機器手筆,但無傷大雅。
食一碗牛肉麵,圖得不就是痛快麼?
就像日本人面對拉麵,不稀哩呼嚕囫圇吞棗,便不能得其美味於一二。
然而,再美味的食物,胃袋也有它一定的容許量。
過去也許勉強能夠掃光這一大碗,現在卻是明顯地感受到食量上的不比當年。
於是要了個塑膠袋,正當我仔細斟酌如何讓大海碗對準窄小的袋口,又不讓湯汁和麵條滲漏出來。
隔壁桌頭髮花白的阿姨主動探了過來接過塑膠袋,幫我一鼓作氣地把大半碗麵打包好。
雖然有點意外和難為情,但也算是這一餐額外的小小收穫吧?
---多添了一份名為人情味的佐料,即便是隔餐的湯麵,吃起來仍舊美味。
[地址]台北市昆明街30號(洛陽停車場旁)
留言列表